>
发布时间:2020-06-05 点击数: 930次
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,在天气炎热、穿衣过厚、饮用热汤、情绪激动、劳动奔走等情况下,出汗量较正常增加,大多为一时性的,只要及时补充水分就不会有太大问题。
若排除上述外界因素影响,在头面、颈胸、四肢、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,就是异常出汗,称为“汗证”。
具体表现为面色苍白、脉搏微弱、大汗淋漓、汗出如油、血压下降,甚至出现休克或痉挛昏厥。
l 六种异常出汗
1.自汗
不受天气冷热、时间、活动等因素的影响,时不时就出汗,运动的时候尤其明显,休息之后缓解不明显。多由气虚所致,也可因内热熏蒸、汗液外泄或营卫不和等引起。
2.盗汗
熟睡时出汗,醒来就停止,常常醒来后发现皮肤湿润有汗珠,或床单、衣服汗湿。多属于气阴两虚。
3.战汗
在外感热病过程中,先全身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,也称为“暝眩”状态,是大病将愈的前兆。少数情况下,战汗也可能是疾病加重的转折点。
4.黄汗
出的汗为黄色,容易沾染衣服,以腋窝处最为明显。黄汗可见于患黄疸病的病人,也可见于无明显黄疸的患者。
5.脱汗
又称“绝汗”。见于病危时,大汗淋漓,是正气衰弱、阳气欲脱的表现之一。多伴有呼吸急促、四肢发冷、脉象微弱。
6.闭汗
无论炎热、活动等都不出汗,体内却烦热难耐。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,令毛孔闭塞,以致无汗。另外,如果身体新陈代谢紊乱,也可能会闭汗。
l 七个部位出汗看出身体哪里虚
01额汗
出汗局限于头额部,甚至汗如蒸汽,故有蒸笼头的俗称,中医认为,头为诸阳之会,精明之府,外感六淫,脏腑内伤者,均可引起头额汗。
02腋下汗
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,所以汗液较多。如女孩腋下出汗多,可能是气虚,时常还会伴有气短、乏力、眩晕的感觉。
03手足汗
中医认为脾主四肢,手心和脚心爱出汗,说明湿热重。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、血虚、阳亏、中阳不足,均可导致手足多汗。这种情况既要去热,又要除湿健脾。
04背部汗
背上总是湿漉漉的人,既怕热又怕冷,可能是阴阳两虚。要平衡阴阳,养阴和温阳同时进行。每天按摩位于腰两侧的肾俞穴有助于滋肾养阴;常吃点红枣、桂圆、黑木耳等食物可温补。
05鼻汗
在情绪激动、精神紧张、工作劳累、讲话过多时排汗,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,汗珠晶莹可见。若病变见于肺气宣泄失常,多见于肺虚病人。
06半边身出汗
指一半边身体多汗,而另半边身体无汗或出汗甚微。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。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、中风、半身不遂、截瘫等患者。
07劳心汗
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,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。多因忧、思、惊、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,以致心不主血、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。常见于劳心过度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