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流派资讯 >
  • 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锦075~临床经验 (三十)中篇

    发布时间:2021-12-28   点击数: 592次

    背反谐同  平稳为上  

    杜老研究及应用伤寒诸方,深受其中半夏泻心汤、大黄附子汤、附子泻心汤、乌梅丸、金匮肾气丸等诸多相反配伍方剂的启示,结合自己家学亲验,悟出“背反谐同”原则治疗疑难杂症。人体时刻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,五脏六腑及诸窍各有其特点,病人体质有异,在受邪后极少出现尽寒尽热或尽阴无阳的病机,多是寒热错杂,虚实并见,表里同病,阴阳俱损,气血俱伤,升降齐乖,宣散皆蹇。故在治疗时就应攻中有补,补中寓攻,收中寓散,发中有敛,升中有降,降必配升,清中有温,热中伍凉,阴从阳平,阳依阴藏,始合自然[3]

    杜老在治疗慢性肾衰用药皆遵从上述原理。如在治疗肾衰之真阳衰败型的温阳降浊汤中温清并用,温阳用附片、西洋参,清热降浊用生姜、黄连、苏叶,辛开苦降,若阳虚甚者加黄芪、杜仲、肉桂等;以桃核承气汤为主化裁的肾衰IV号方中清热益气化瘀同用,已达治本之的,清热用桃仁、大黄、益母草之性凉类兼有活血之效,益气温阳用附子、黄芪、桂枝,温清攻并用,有升有降,有清有温。

    杜老要求处方平稳,以利慢性病久服无弊,“背反谐同”正可使处方性平稳妥,在临床疗效方面也是久经验证,“背反协同”原理在杜老的方子中随处可见,已经成为杜老处方原则。

    4  用药之秘  关键在量  

    如何使药物发挥出最佳疗效,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,除正确诊断和精当配伍遣药外,中医用药之秘在于“量”。杜老在处方药物用量上主张从小剂量开始,根据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再逐步加减。

    作为医者,除诊断正确外,还要熟知各种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功效、有毒无毒,才能在临证处方时以最佳配伍及合理药量达到除疾之目的。对药物的熟知、运用不仅在于理论上,更重要的在于临床实践。杜老临床五十余载,在药物用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如附片的用法,杜老在临床上一般用量在8~15g,并且从小剂量开始,根据病情增加,治疗肾衰时常用10~12g,治疗寒湿痹证时用量在12~15g,且都必须先煎以去毒,内服极少用到30g以上。杜老喜用黄芪,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,黄芪用量在30g以下有升血压作用,大于30g则有降压效果。在慢性肾病中,杜老一般都用黄芪30g以上,最大量可达120g。

    杜老在临床上对许多药物的用法有其独到见解,临床疗效卓著。如一风湿痹症患者求治于一名老中医,辨证立法处方都没问题,但病人服后呕吐不止,又求治于杜老,杜老看了那名老中医的处方,将秦艽的药量略减,调理中焦而安。杜老在临床中发现,秦艽性味苦烈,量大易导致呕吐。

    临证处方药物的用量至关重要,决定治疗的成败。杜老处方量小方平,但其疗效神奇,屡起沉疴,尤其是慢性肾衰病人病程较长,需要长期用药,必须保证久服无弊,用药量对于病程较长的病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