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发布时间:2020-08-06 点击数: 728次
杜雨茂老师《伤寒论释疑》的学术特色
陈亚龙
业师杜雨茂教授,幼读岐黄,壮而有成,及近花甲,学验俱丰,其对《伤寒论》研究尤为精深,颇多创见。兹就业师《伤寒论释疑》中体现的思路特点加以小结,以期抛砖引玉,对深入理解论著内容及进一步总结杜老师的学术思想有所裨益。
1 博采众长,尊古不泥
杜师治伤寒研究数十年,功底雄厚、扎实,不但精通原著,对历代注家及著作亦较为熟悉,每每广征博引,阐述己见。注意汲取诸家精华及合理观点,同时反对盲从,他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在《伤寒释疑》中。如在“三纳鼎立的利与弊”这一问题之探讨中,较为详细地列举历代伤寒名家十余人及其主要学术观点,使读者对该学说的形成及争论双方的认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。经严密地论证后认为:持肯定观点者将风寒分开是合理的,但机械地硬套“风伤卫,寒伤营,风寒具中伤营卫”则不妥,而柯琴所谓“不必凿分风寒”则既不合中医基本理论,又有背仲景原意,“走向另一片面”。至此该问题得到较为清楚、客观的阐述,再如讨论“《伤寒论》六经与气化学说的联系”时,以仲景原序为依据说明两者是有联系的。但六经可以看作是气化学说的深化、发展,仅用气化学说解释六经生理及病证显然是不够的,因此,对《内经》中的气化学说应客观估价。当然,类似这种以唯物辩证观来指导研究《伤寒论》在论著比比皆是,给人以启迪。
2 融会贯通 注重联系
杜师研究《伤寒论》,注重领会精神实质,从总体上把握、理解,注意前后联系、贯通,切忌“在文字上兜圈子”和断章取义,这成为他研究伤寒的又一特点。如“既是太阳少阳合病下利,为何仅用黄芩汤治疗”之问题的讨论中,并不仅局限于该条原文(172条),而是先举太少并病两原文142条、146条。因太少并重,故太少同治,前者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后条用柴胡桂枝汤。按着联系219条“三阳合病”,以阳明为主,投以白虎汤。并病多因失治、误治而成,同时病重,故治宜兼顾,而合病多与邪重及体质有关,因而有侧重、治应攻其要枢。通过这样前后联系使得该问题豁然透彻。又如对“血室”部位的讨论,除从《伤寒论》方面阐述外,又联系了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,谓:“热入血室亦见于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篇》,将其划入妇人篇,必为妇人所特有”,因而血室为子宫较为妥当。如此等等,说服力强,逻辑严密,令人信服。
3 条分缕析 畅述己见
业师治学严谨,求实,提倡学术百家争鸣,阐述学术观点条分缕析,从多角度,多层次论述,晓之以理,以理服人,忌“权威主义”,“专家主义”,这些在论中随处可见,为其理论研究的又一特点。如对“《伤寒论》的理法方药是否可用于温病”这个问题,杜师首先讨述“伤寒”的含义,指出应为广义,包括温病在内。其次,列举原著中关于对温病认识的条文。最后,指出叶天士,吴鞠通发展《伤寒论》理论,化裁伤寒方治温病,皆取良效。这样,经过理论与临床两方的面论述,清楚地回答了该问题。再如讨论“厥阴篇的有无”,“伤寒是否传足不传手”等问题时,均采用了这种方法,雄辨地说明了主题,使自己的观点奠基于坚定之基础之上。
4 理论临床 相得益彰
除上面所述外,杜老师阐述理论问题时,多结合临床,成为其治伤寒之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。因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,并最终服务于实践,经不起检验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,不用于实践的理论是没有价值的理论。而实践又必须以理论为指导,否则将变成盲目的实践。正因为如此,结合临床实践阐述理论,更具说服力,而用理论指导临床,每收良好的疗效,例如在《伤寒释疑》中对太阳蓄血证病位的讨论,杜老师在系统分析后认为,蓄血的部位为少腹、大肠、下焦等均有违仲景原意,而在膀胱方为妥当。列举舒驰远医案,以资说明:“……三月病热…·太阳蓄血…”,先投大承气汤,继用犀角地黄汤,“…忽自取夜壶,小便一回,予令其子取出视之,下壶鲜血,观者骇然…”。此医案明白无误地说明血蓄膀胱是客观存在的。杜师据此指出:“血自下”乃自小便而下,蓄血部位当在膀胱。又如,在“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应如何理解”,这一专题中,列举自己的临证医案加以说明:“治一刘姓小儿,先见手足厥逆,脉沉微。……投四逆汤加党参,大云,一剂厥回,继有舌红苔黄,脉洪数,不大便,乃用大承气汤……”。如此则证明了少阴寒化转为热化者不仅在理论上成立,而且在临床中客观存在,大大增强了说服力。
杜老师在探讨理论时,很注重结合临床应用,每每指出其经验体会以启迪后学,如,在辨明“血室”的部位为子宫后,谈及自己对“热入血室”病的治疗经验。言其共分两大类型辨治,一是以少阳为主,用小柴胡汤,配合刺期门;一是对热邪较重,谵语,发热,下血等不可单用清气药以免伤胃气,而投以桃核承气汤合桃红四物汤配以刺期门。如此,后学不但从理论上对疾病有所认识,而且尚能对杜老的临床经验加以学习,受益颇大。
综上所述,不难看出,杜雨茂教授治学严谨,学验俱丰。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,给后学以很大启迪和教益,值得进一步学习总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