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流派资讯 >
  • 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锦043~临床经验 (十四)上篇

    发布时间:2021-02-25   点击数: 538次

    杜雨茂教授辨治慢性肾炎经验撮要

    郭教礼1   杨运高2

    1.陕西中医编辑部,2.湖南中医研究院)

       杜雨茂教授临证四十余载,在治疗内科杂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现就其辨治慢性肾炎的独特经验简介如下,仅供同道参考。

    1  对病因病机的认识

       杜教授认为慢性肾炎这一现代医学疾病,因其临床突出表现之不同,在中医著作中又有不同的称谓,分别归于水肿、腰痛、眩晕及虚劳等病的范畴,其病因病机颇为复杂,或因风热外袭、或因湿浊中阻、或因劳累太过、或因脏腑失和,但一般均有急性期失治、误治之病史,以致病程缠绵、病情加重,迁延而成本病。

       关于本病的病位,杜教授认为其不单在于肾脏,而且涉及肺、脾、肝及三焦等脏腑,多因这些脏腑功能失常,气化不及,水聚为湿,湿郁化热、热耗阴津,瘀血内阻,湿热瘀毒四邪互结,反过来又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,形成虚实互见,湿瘀夹杂之病机。尽管如此,杜教授始终认为本病以虚为本,尤其以肾阴不足为根本原因,以实为标,尤以水湿及瘀血二邪为重心,此亦为临床辨识此病之眼目。

       具体而论,杜教授认为本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水肿型和腰痛型两大类,其中水肿型最为多见。水肿型的病机又可分为五类:肾阴亏损,水湿停留;肾阴不足,阳气式微,三焦决渎无权,气化失职;肺脾气虚,水湿不化;或脾肾阳虚,土不制水。腰痛型的病机主要分为三类:肾阴亏虚,腰失所养;肾阳不足,肺脾气虚;湿热蕴结,血络瘀阻。当然对慢性肾炎伴发蛋白尿者,杜教授还在此病机的基础上,特别强调肾元亏虚和脾不固精,无论是脾虚还是肾虚,气虚失固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及血尿等情况,不可不重视。

       尽管慢性肾炎的病机如此复杂,古今众多医家都喜从脾肾阳虚论治本病,然杜教授独具慧眼,不落俗臼,认为肾阴不足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环节,贯穿于本病的始终,其原因在于风邪易伤阴,气虚阴亦亏,利水损阴津,温阳亦燥阴。加之此类病人多久治不愈,辄用西医激素制剂,助火伤阴。晚期病人在临床上多表现出肾阴不足之症状,而且肾阴不足也是本病其它变证的基础,故为病机之根结所在。

    2  对辨证论治的经验 

      杜教授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六型辨证施治。

       2.1 肾阴亏损,水湿停滞型  此型最为多见,临床上以肢体浮肿、按之凹陷、皮肤不润为特点,伴见腰膝酸软、五心烦热、遗精、两颧潮红、眩晕、耳鸣等症,舌红少苔或无苔,脉多细数。治宜滋补肾阴,清热利水,方用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化裁:生地12~15g,山萸肉9g,女贞子15g,旱莲草10g, 丹皮9g,怀牛膝12g,阿胶10~15g(烊化),猪苓12~15g,茯苓12~15g,泽泻10g

       2.2 肾阴不足,阳气式微型  除上述肾阴不足见症外,还可出现腰以下水肿较甚,按之如泥之症状特点,伴见畏寒肢冷、气短乏力、夜尿频多、阳萎滑精,妇人带下清稀,舌淡胖边有齿痕,苔滑润,脉虚浮或沉细而弦。治宜滋阴补肾,温暖下元,方用真武汤、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,基本方药为:熟附片9~15g、白术15g、白芍12g, 茯苓13g, 黄芪30g, 生姜9~12g、车前子15g(包煎)。

       2.3 三焦失疏,气化不利型  本证以全身肿甚,按之如泥为特点,伴见肢体困重,胸脘痞闷,大便溏,小便不利,舌胖边有齿痕,苔白而腻,脉沉弦滑。治宜化湿通阳,利水消肿,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出入,基本方药为:茯苓24g,猪苓15g,白术、泽泻、大腹皮、生姜皮、桑白皮各12g,生益母草、苡仁各30g,桂枝、陈皮、怀牛膝各9g,若血尿明显者,可伍入白茅根、大小蓟等。

       2.4肺脾气虚,水湿不化型  此型以颜面、肢体浮肿,下肢按之凹陷难起,易于感冒,感冒诱发加重水肿为特点,伴见少气懒言,语声低微,食少便溏,乏力头晕,小便不利,舌淡白苔而润,脉缓弱。治宜健脾渗湿,宣肺利水,方用六君子汤加减,基本方为:党参12~15g, 白术9~12g,茯苓15g,陈皮9g、制半夏9~12g,黄芪18~30g,苡仁20~30g、泽泻9~18g、炒苍术9 g,炙甘草3~6g。或兼见腹胀、便稀如水、畏寒肢冷者,则宜加入干姜、附子等温阳暖脾之品。

       2.5脾病阳虚,水湿泛滥型  杜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,发现此型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,医者应慎重诊察,其临床主症为浮肿明显、面色萎黄、少气乏力、纳差腹胀、小便短少、易于感冒,舌淡胖嫩、苔白润,脉多细弱。治宜温补脾肾,利水消肿,方选附子理中汤或实脾饮加减,常用药为:熟附子9~12g、白术15g,茯苓15~30g,黄芪15g,炮姜9 ~15g、益母草15g,生麦芽15g、泽泻15g、桂枝10g, 炙甘草10g。

       2.6湿热蕴结,血络瘀阻型  此即血水互结型慢性肾炎之水肿。临床上以水肿顽固难消、日久不愈为特点,伴见腰痛如刺,固定不移,口唇色紫,面色发黯,皮肤或有瘀斑,舌多紫暗或有瘀点,脉涩而滞等。治宜活血化瘀、利湿消肿,方用桃红四物汤合茵陈蒿汤加减,常用药为:桃仁、红花、荜澄茄、川芎各10g,生地、泽兰各12g,生益母草15~30g, 牛膝10~15g,猪苓15g、茵陈24g、炒大黄15g、连翘12g。瘀血较甚者酌加郁金15g、三棱9g;湿热甚者酌加金钱草、石苇、白花蛇舌草;气虚明显者酌加黄芪、白术、党参等;如有阳虚内寒者则又可酌加附片、干姜等药。

    3  在辨病用药方面的规律

       虽然杜教授家传中医,从小就探潜于中医学术之海洋,但他从不轻视和排斥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,相反,他倒是经常告诫学生要深入钻研现代医学有关知识,首先明确诊断,以补中医宏观辨证之不足。在临床上,杜教授也是身体力行,当辨治慢性肾炎等病时,首先合理地运用现代医学有关诊断方法,确定诊断;然后再施以相应的药方,并注意及时吸收现代药理学研究新成果,合理用药,提高疗效。以本病为例,杜教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摸索,总结出了一系列治疗各种主症的特效专药。

       3.1蛋白尿  此为慢性肾炎患者最多见、最顽固的表现之,一般收效较难。杜教授认为其出现大体有三种原因:一是脾虚失运,清浊不分,精微下流,在常规辨证用方的基础上喜加党参12g、黄芪30g、苡仁30g;二为肾虚失固,精微下泄,在常规辨证用方的基础上常加山萸肉12g、芡实15g、金樱子15g;三为湿浊瘀阻,迫精外流,在一般辨证方药中善加苍术10g、益母草30g治之。现代研究已证实以上诸药均有消除尿蛋白作用,因此用其治疗本病,均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。

       3.2血尿  血尿也是本病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,杜教授认为出现本证亦有三因:一为血热妄行,常在辨证用方中酌加大蓟12g、小蓟12g、丹皮10g,紫草15g;二为瘀血内阻,血不归经,善在方中酌加当归身10g、炒蒲黄10g、三七粉4g(冲服);三为阴虚生热,迫血妄行,喜在辨证方药中酌加生地炭10g、阿胶珠12g,旱莲草30g、白茅根30g。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,以上诸药大多数均含有止血及凝血成份,故佐入方中皆可发挥良好的治疗血尿作用。

       3.3尿浊  有些慢性肾炎病人在临床上会出现小便混浊不清情况,杜教授一般均从湿热下注论治,治疗时重在利湿化浊,常选用金钱草、滑石、萹蓄、瞿麦、郁金、海金砂等药,用量均为15~30g,因人而异。此法亦适用于泌尿系结石患者。

       3.4脓尿  个别慢性肾炎患者有时会合并泌尿道感染而出现小便涩痛,伴发脓尿。杜教授认为此亦属湿热下注,蕴结下焦所致,与尿浊所不同的是热毒较甚,故常在方中酌情加入蒲公英30g、鱼腥草30g、金钱草15g、地丁草30g、连翘15g、黄柏10g、扁蓄15g等。

       3.5肾性高血压  经过长期的运用体会,反复筛选,杜教授对此常选加钩藤、龙胆草、草决明、生杜仲、桑寄生、怀牛膝及泽泻等经动物实验证实有降低血压作用的药物,针对不同的病人酌情加入二、三味进行治疗。

       3.6慢性肾功能衰竭  当慢性肾炎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时,说明病情已发展到危重阶段,治疗上具有一定难度,不易收效。杜教授在这种情况下注重内外合治,特别强调外治法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。他常在辨证处方进行内服治疗的同时,配用大黄10g、附子10g、牡蛎15g,开水煎汁,保留灌肠进行治疗,亦有缓解病情的良好效果。